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EMPATHY - 华埠因缘屋顶秧田工装

作者: 时间:2018-05-24 04:50:04 阅读:
EMPATHY | 华埠因缘 1Glick先生:我在petapixel社区的博客文章中看到了您的摄影组照,想要谢谢你将它们展现出来!它们认真唤起了上个世纪810年代,我在曼哈顿唐人街的成长记忆。隔着屏幕注视着自己的亲人,还有那些熟习的面孔和街景,笑意便爬上了我的脸颊。编号第19号的那张照片中,那个在水产装箱处叼着烟蒂、正在搬运1袋扇贝的男子,是我的叔叔。他们1家来到美国时,我的父亲将这份生意交给了他们,自己则在水产店的隔壁经营1间杂货铺。另外一张照片中,那个凉棚上印有“Kwong Hoyseafood”字样的水产公司,是我的1位世伯开的,我称他为教父。而编号第43号的照片中,那位穿着“RAMONES”短袖衫的名叫Tony的

1

Glick先生:


我在petapixel社区的博客文章中看到了您的摄影组照,想要谢谢你将它们展现出来!它们认真唤起了上个世纪810年代,我在曼哈顿唐人街的成长记忆。隔着屏幕注视着自己的亲人,还有那些熟习的面孔和街景,笑意便爬上了我的脸颊。编号第19号的那张照片中,那个在水产装箱处叼着烟蒂、正在搬运1袋扇贝的男子,是我的叔叔。他们1家来到美国时,我的父亲将这份生意交给了他们,自己则在水产店的隔壁经营1间杂货铺。另外一张照片中,那个凉棚上印有“Kwong Hoyseafood”字样的水产公司,是我的1位世伯开的,我称他为教父。而编号第43号的照片中,那位穿着“RAMONES”短袖衫的名叫Tony的小伙子,他也是我的亲友,仅仅在几年前,我还见过他1面呢!我在Facebook主页上分享了网页链接以后,另外一位朋友从这组照片中认出了他的母亲和祖母。想知道,您还会公布更多的照片吗?再1次向您表示感谢!


您真诚的,

Freeman Wong


另,我也有1张大约拍摄于1981⑴982年的相片与您分享,上面的人物分别是我的弟弟、父亲和我。我们站在自家的杂货铺前,旁边是叔父的水产店,开在亨利街和凯瑟琳街的交叉口。


2014年初冬,摄影师Bud Glick在电子信箱中启阅了这封邮件。他依言下载了来信中所附的黑白相片,发现它正是310多年前,由自己亲手拍摄并冲洗的1张。


彼时,Bud Glick放弃了行将完成的语言学硕士学位和他在语言学系为外籍学生教授英语的工作,重新找到1份卡车司机的兼职,这样就能够全日制修读布鲁克林学院的摄影课程。1981年,他以纪实摄影师的身份加入了“纽约唐人街历史项目”(NYCHP)。对每位愿意出镜的唐人街居民,Bud都会将拍到的相片洗印出来,送给被拍摄者作记念,这是许多摄影师的惯用做法。


当年的1、2月,也就是项目开始之初,Bud Glick便结识了FreemanWong1家。那时Freeman还不到5岁,而父亲Frankie开朗风趣,经常使用美食来招待他。Bud为这个家庭的成员们拍摄了许多肖像。只惋惜,那些位于项目的第4号胶卷上的底片尽毁于1场火灾,当年赠送给Freeman家人的照片,就这样成了那些影象仅存的拷贝。310多年后,Bud将这段掌故讲给了已届中年的Freeman,如今后者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与他的兄弟和友人在唐人街合伙贩卖水产。与Bud通话时,两个人都有没有尽的感慨。


€€住在凯瑟琳大街的Tony


Freeman Wong的反馈深深改变了作为记录者的Bud Glick对这些旧作的理解:“在做纪实摄影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将送照片给被拍摄者视为赢得好感、建立信任的手段。可那些作为礼物分送出去的照片,却从此成了他们的家庭历史、个人记忆的1部份,经年以后,藉由这些照片,可以追怀亲人,乃至是年少时的自己。”35年前Bud拍下的相片,如今是Freeman的iPhone壁纸,拍摄者仿佛通过这样的方服务员工作服秋冬马甲
式,与这个家庭缔结了奥妙的关联。


2016年,另外一位华裔,36岁的Vincent Lee也在网络上看到了BudGlick镜头下的自己:在那张拍摄于1983年的黑白照片中,他还是个婴儿,穿着碎花棉衫和玩具鞋,在祖父的膝头酣睡着;祖父穿1件细格子衬衫,戴着黑框的老花镜,高高地坐在台阶上面,1边护着小孙子,1边翻着1叠华文的《纽约日报》。2016年秋季,Vincent和他在不久前重逢的儿时火伴Clara Chow在东百老汇大街的“兴旺”餐厅宴请了Bud Glick夫妇,而Bud准备的礼物是那张照片的1副大而精美的拷贝。1行人重访了埃尔德里奇街的那处童年故居。在那儿,当年被拍摄的婴儿和摄影师留下1张合影,所站的位置正与1983年的照片相同。


接着,1位名叫Lemin Chin的女士也跟Bud Glick获得联系。1982年,Lemin的父亲去世后,Bud Glick走进了这个家庭开设的手工洗衣坊,拍下了Lemin劳作中的母亲。3105年后,这对母女行将再1次出现在他的眼前。而那个家庭洗衣坊的部份陈设,如今已成了美国华人博物馆的永久馆藏€€€€这个博物馆,正是由曾的“纽约唐人街历史项目”发展而来的。



€€洗衣房的平常工作



2


NYCHP的发起人Jack Tchen是Bud Glick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同学,1980年,计划甫成时,他向Bud介绍了项目的主旨:在飞速变化的时期中,努力保存住老1辈华人移民的生活细节和集体记忆。几近没有犹豫,Bud便递交了工作申请,虽然在当时他对中国和华人的了解极为有限,更不会说汉语,可只要想到能用影象的方式来探索这个“神秘”的文化社群,就令他兴味盎然。


Bud Glick至今记得第1次走进曼哈顿的华人社区时,眼前的景象给他带来的冲击。街道错杂,住屋紧密,沿街的小商铺鳞次栉比,中英两种语言书写的招牌,标注着餐厅、水产店、律师行、同乡联谊会和职业介绍所。蔬菜、杂货和盗版碟铺陈在路边,行人从马路对面横穿过来,走过他的身旁,背影蹲下去,在那些摊位前挑挑选拣€€€€


€€街头买彩票的华人


1开始他就意想到了这项工作的困难。最初那段时间,Bud Glick承受了陌生人难以计数的谢绝和恼怒。他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但还是不停地访问、拍摄。所幸,在NYCHP的同事们和Frankie Wong这样的友善居民的帮助下,Bud Glick让身旁愈来愈多的人感遭到了他的善意,进而准予他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在工作、休闲,乃至于平常起居时的真实状态和环境。


在老年活动中心,他认识了满头银发的Chiu太太,随后得以拍摄了她独居的公寓。几年前,独居于此的还是她的先生。禁止中国劳工进入美国的“排华法案”于1882颁布,同时规定,已在美国的华裔不得成为公民,而如果离开美国,则必须申请重新入境。虽然这1法案1943年即被废除,但直到1965年《移民与归化法案》通过时,准予华裔移民入境的年度配额才真正放松。与先生阔别多年的Chiu太太终究踏上了漂洋过海的旅程。可是,夫妻两个仅在纽约的唐人街团圆了1阵子,Chiu先生就去世了。


Ng先生则是Bud Glick陪同社区里的老人旅行时结交的拍摄对象。他几近不懂英语,但还是明白了眼前这位美国小伙的欲望,领他来到了自己开办和居住借工作服申请
的“单身公寓”(bachelor apartment)。这是过去种族轻视性的移民政策所酿成的特殊空间,房客是清1色的男性移民,通常都已上了年纪,对外几近称得上是离群索居。


€€单身公寓中,单身汉的家几近没有任何过剩的家具摆设,仅是睡觉和休息的地方


Ng先生的公寓在摆也街€€€€华埠最古老的莫特街与伊丽莎白大道之间的1条小道,位于2层,临街的前部。除面积较大的1个里间,其他区域都出租为社交集会之用。4名单身汉就在里间共同食住。房间的4角,分别置了1张折叠床,床头和床尾有零星的几件家具,墙上则楔入了1排长钉,租客们冬季的棉衣和飞行服,大多是黑色,尽数展现于此。厨房在卧室以外,位于公寓的进门处。平均下来,每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唯一几平方米。


Bud Glick曾用镜头记录下1场白幡招展、哀荣备至的葬礼,也拍摄过在中国的农历新年,人们换上最周整的皮衣或西装,戴上礼帽,在街面上敲锣打鼓的热烈场面。仿佛在外面漂泊越久,这份乡情就窖藏得越是浓郁。


€€在纽约唐人街庆祝中国新年


虽然他们是背井离乡,

有些在这里更是形单影只的,

曼哈顿的唐人街却也不失礼俗与人情。


随着Bud Glick体察的深入,他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唐人街里的“代际分隔”€€€€年轻的移民家庭与老1辈移民虽然同享同1方空间,但在生活样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归并的差别。在这个街区,单身公寓和多世同堂仍有1席之地,但是到工厂去做工、与白人青年做一样打扮的“新移民”的比重不断增长。而在全部美国社会,华人的形象不再是陈查理或傅满洲,不再是偷渡的穷单身汉、抢夺工作机会的入侵者,或与洗衣店、中餐馆必定相连。曼哈顿唐人街里走出的年轻1代是艺术家、学者、医生、工程师、程序员,他们的身影,几近遍及了纽约的各行各业。



3


唐人街,这些构成于19世纪后期、百年来为无数工人阶层移民的美国梦提供支点的聚落,如今正在消弭。


€€纽约唐人街很大1部份居民来自闽粤,老辈人保持着讲求的穿着


从纽约到波士顿,再到华盛顿和费城,每一个城市的唐人街都在高级化,豪华的连排别墅取代了老旧的唐楼,精品购物店次第开张。在富裕阶层眼中,曾“不适合居住”的脏乱之地忽然变得宝贵,这里有便捷的交通、邻近商业区的位置,适于修建高密度的住宅。房价因此暴涨,批发连体工作服
华人逐步退出,白人居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根据2013年的1份研究报告,在波士顿唐人街,亚裔首次成了“少数民族”。


参与撰写这份报告的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教授Andrew Leong说:“唐人街正在变成1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娱场所,以满足富人的猎奇心理。”士绅们在这里享用中国的点心,热中于体验中餐馆独有的、内藏占卜纸条的“签饼”。而那些被排挤和边沿化的其实不富裕的纽约客,被迫迁出了唐人街后,又将何去何从呢?


近几年,Bud Glick系统地整理了职业生涯中拍摄的那些纪实作品的底片。完成于1984年的纽约唐人街系列在转码为数字影象以后,再1次令他动容。“时光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对这些照片的认识。它们与现今的现实密切相干€€€€仇外心理和种族主义正处于新政府政策的风口浪尖,像是1882年排华法案的回声。”重温这些生活影象,不但让他看清了1980年代转捩点1般的历史价值,也让他体味到这个310多年前的项目对本身的意义。底片就像是微缩的时空胶囊,其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打量的东西。

€€纽约唐人街,异乡漂泊


“我意想到仿佛有些事情已被我启动了,而我想要完成它。”BudGlick说,“这些摄影作品被我封存在匣中,在我的柜子里寄存了许多年。而我不想让它们永久不见天日。我想将这些鲜活的记录从柜子里请出来,显现在公众眼前,以展览或书籍的情势。”


2017年1月,Bud Glick起草了1份唐人街摄影展的策划方案。时隔310年,他将再1次与Jack Tchen合作,后者如今在纽约大学任历史学副教授,教学和研究兴趣包括跨文化族群、华裔美国人和纽约城。在Bud的假想中,这次展览除展出实体的摄影作品,还将上线1个网站,并设置1个或更多个工作站点,约请唐人街现在或曾的居民写下自己所知的与相片中的人物、场景有关的故事。“这样,将影象资料与口述历史相互匹配、关联,可以加深全部社群对家族经历和华人社会生活史的理解。穿越310年的时光,往昔与此刻直接进行对话,我想这1组照片将因此发挥出新的,或说是真实的价值。”


听上去也有些奇吧,那个从没到过中国、不会说1点汉语,对华人社区唯一的认知来源于几篇论文的美国青年,何以就这样跟曼哈顿的华人结下了半生因缘?


Bud Glick说:“通过纪实摄影,拍摄者与自己的拍摄对象、所置身的社会群体,会建立1种联结。这类联结是永久性的。虽然我并未计划重启华人街题材的拍摄,但久长以来,我始终觉得当年的项目与我的关系并没有结束。或许通过展出的情势,我可以终究完成自己对这项工作、那些向我敞开心扉的人们和曼哈顿唐人街区的责任,同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这段历史本身应当实行的责任。”



对话Bud Glick



美国华人博物馆“纽约唐人街历史项目”是怎样1个项目?是甚么让您决意加盟其中?

Bud Glick:美国华人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最初是1个由Jack Tchen、Charlie Lai等人基于纽约唐人街社区发起的组织。当年,这两位发起人还有很多美籍华人的艺术家、历史学者和学生们意想到,老1辈在美打拼的中国人的那些经历和记忆,如果不借助口述历史、影象资料、研究和搜集工作的方式进行保存,很快就会流失殆尽,所以发起了“NYCHP”这个项目。(经过量年的发展,现在的美国华人博物馆作为纽约华人社区的文化核心,已不单单是这个社群的历史档案的保存单位,它本身也演化成了美国华人文化史的1部份。)Jack Tchen是我在威斯康星大学读历史时的同学,他后来知道我转行做了1名纪实摄影师,很赞成我的工作。同时,我激赏他发起“NYCHP”的这个想法,也想在唐人街展开我的影象探索。就这样,我递交了工作申请,并与另外一位摄影师1起被任用了。



在着手这1项目之前,您对中国和华人有怎样的印象?

Bud Glick:在我走进纽约的唐人街,开始我的工作之前,除读过1些中国历史的学术研究,我对中国和华人的了解是贫瘠的。



对纽约的唐人街,1980年代之初为什么是1个特别的历史区间?

Bud Glick:是的,站在310多年后的现在回溯当时的唐人街,我得以意想到那是1个多么独特而短暂的时期。1960年代,美国的移民政策有了调剂,使新1代的移民家庭在这里得到了接纳。纽约的华人社区开始改变和扩大,旧时唐人街的那种因轻视性的移民条例而构成的、以男性为主的面貌开始渐渐地褪去,被新1波的移民家庭所取代。不过,直到1980年代初,在这个由年轻移民家庭所构成的社区中,依然残余着初期移民的那种生活状态。这两代人是在同1时空当中存在着,可在许多方面又彼此隔绝。我想我当时拍下的1些照片,比如在很多年轻的工人和移民家庭的影象当中夹杂的那几张“单身公寓”的照片,可以帮助观者了解到这1点。



还记得您第1次以影象记录者的身份造访唐人街的情形么?那是1种怎样的气象?那里的社会结构或人际关系,会让您感到惊异吗?

Bud Glick:我对唐人街的第1印象是,令我震惊的人口密度,难以置信的拥堵,还有那种如火如荼的邻里生活€€€€各个方面,都与我在威斯康星的故乡截然不同。

随着工作的展开,我很快体会到了想要穿透唐人街的表层是何等地艰巨。很长1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但还是不停地访问、拍摄。年复1年,我对这个社区的认识逐步深入,开始真正地观测到唐人街的动态性质€€€€年轻的移民家庭与上1代移民的空间分隔;旧商铺的关停与新商铺的开张;房屋的撤除和重建,永不停息。1切事物,仿佛都在急剧地改变着。



您是如何与被拍摄者进行沟通的?

Bud Glick:其中有1部份被拍摄者是NYCHP为我引介的。我的几位同事,多数时候是Judith Luk和Yuet-Fung Ho,常常与我同行,为我进行翻译和疏通的工作。如果没有他们的协助,我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除此以外,我查阅了其他纪实摄影师的相干作品;我也经常1个人在唐人街区游逛,或到其中的特定区域进行探访;尽量地1路走、1路拍照,将拍到的照片冲洗出来,分送给被拍摄的唐人街居民,然后追问他们,是不是可以到他们的家庭或工作的场所进行拍摄。令我欣喜的是,我得到的回答通常是“Yes”€€€€像滚雪球1样,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次第得以实现了。

举例说来,我曾与NYCHP的同事Judith Luk1道在老年人活动中心闲逛采风,并陪同活动中心的1支队伍参加了1次团体旅行。旅行的途中,我为Ng先生拍摄了1西餐厅女服务员工作服
张肖像,在将拷贝赠送给他的同时,询问是不是可以造访他的住处进行拍摄。Ng先生基本不会讲英语,我已不记得在当时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交换的,但我们确切做到了。Ng先生应允了我的拍摄要求,带我进了他居住的单身公寓。我大概独自去了3次,在那里遇到了偶尔前来搭伙吃饭的Mo。Mo带我到他工作的服装厂继续拍摄,并替我说服了他多疑的老板。以后,我又独自去工厂拍摄了两3次。



唐人街项目的作品首次公然展出是在甚么时候呢?当时的观者反馈如何?

Bud Glick:自1982年起,到1985年,这些影象在众多的场馆展出过,包括“纽约唐人街历史项目”(现在的美国华人博物馆)、纽约市立图书馆主馆、亨利街文教馆、皇后博物馆、汉普郡学院,和芝加哥的灯塔街画廊。社会公众的反馈,总的来讲是相当积极的。



藉由将以往作品数码化的机会再次回顾30多年前索尼工作服由来
的创作,是不是带给您新的想法或体悟?

Bud Glick:久长以来,我始终觉得当年的项目与我的关系并没有结束。在2010年的4月,我对1批旧时的底片进行高精度的扫描,整理这些文件,然后用相纸打印出来,这些图象令我动容。重新审视自己在30多年前拍下的作品并将它们数字化,对我来讲,是1件兴奋的事情。借助photoshop,这个进程让我从底片中得到了比当年在暗房里冲印出来的照片更丰富的画面细节。但更重要的是,时光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对这些作品的认识。它们与现今的现实密切相干€€€€仇外心理和种族主义正处于新政府政策的风口浪尖,像是1882年“排华”法案的回声。



购工作服现金流量
您对如今的唐人街有何看法?相较于1980年代,产生的最大的变化是甚么?

Bud Glick:有1句老话说,唯1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飞速变化的时期中,所有的社区和聚落都在改变。但是,唐人街的使人难以置信的急剧扩大和结构变化,依然将它与另外一些社群区分开来。在当年看上去很大的东西,如今好像变得很小了。唐人街的地盘已扩大了太多太多。质变仿佛已产生。每代人都会构建1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其中包括着上1版本的世界的某些余迹。今天的唐人街,是1个充满活力的、由新1代移民和居民创造的社区。



您对摄影这件事的理解是甚么?

Bud Glick:于我而言,摄影是理解、论述、转达对周遭之事的见解的1个渠道,也是自我定义的方式。






* * *

以上 节选自《生活月刊》2017年5月号

"善" 栏目《华埠因缘 HOMETOWN CHINATOWN》

采访、撰文:侯婧婧 摄影:Bud Glick



文字和图片版权均遭到保护

任何未经允许的复制或转换都将承当相干责任。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Bud Glick的采访内容,就请点击左下方“浏览原文” ,包邮定阅《生活月刊》2017年5月刊